元佑四年,苏辙为改写家族命运,在修谱时玩了个妙招。他将自己与苏轼的名讳并排顶格,旁注小字:\"仲兄子瞻,伯氏子由。\"宗老质问时,他展开《苏氏族谱引》:\"《周易》'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',我兄弟文章冠世,岂可以常理论齿序?\"
今人可循此智:
1.齿序三破法:
以功名改齿序(如中举后名加金边)
借嗣继调尊卑(过继大宗升齿序)
用避讳创支系(另立谱系避原宗)
2.谱牒五式:
在齿序旁暗嵌生卒年月
用不同墨色区分嫡庶
以印章替代朱笔圈点
借书画题跋补充身世
用装帧纹样暗示地位
正如晚清经学家俞樾为庶孙改命:将其名刻在特制紫檀谱盒内侧,喻\"内含珠玉\"。某徽商更绝,将庶子名录刻在祠堂横梁底面,既合礼法,又留翻身余地。
\"墨字朱批皆是狱,齿痕序裂总关情。
莫羡宗祠香火盛,谱牒翻时起剑鸣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