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片唯一的场景——棺材。
这次林枫让团队打造了七种功能各异的棺材。
有可拆卸棺材,侧板可拆卸,供摄影机360度环绕拍摄。
有全景棺材,长达5米,用于拍摄俯视及推拉镜头。
有沙漏棺材,顶部装有可控流沙装置,模拟沙土渗入效果。
.......
当然,还有灯光团队,他们采用三支模拟火源光源,用于拍摄棺材中打火机光源,同时保持稳定性。
并通过LEd灯模拟手机屏幕的冷光。
虽然道具比较少,但林枫对团队提出的要求就是所有光影效果必须真实,连木板缝隙的阴影角度都需与剧情节奏匹配。
而且,有些林枫没有想到的事,那帮精力旺盛的南加大学生在自行模拟拍摄时都想到了。
就比如他们在模拟拍摄时就发现,棺材内部会高温、缺氧。
一旦拍摄时间较长,棺材内的温度能达到40度,并且氧气不足,这会给演员的表演带来棘手的难题。
不过,他们经过多次验证,使用电动供氧机和在棺材内钻孔并覆盖黑色透气材料,既能解决高温和缺氧的问题,又能避免穿帮。
林枫亲自试过,也对这些学生娃非常满意,至少目前感觉没有拖后腿。
见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,林枫果断决定,提前开机。
4月25日,剧组聚集到了南加大的一个学生实践课使用的,大约100平米的小摄影棚。
并不是林枫没法申请更大的摄影棚,也不是南加大没有条件更好的,而是这真的是拍摄需要,关键就是灯光的要求。
拍摄时,不可能真把演员放进棺材中,然后盖上盖子,让演员自己在里面表演,这是儿戏。只要懂一点点拍摄的知识,就不会有这么傻缺的想法。
即使模拟真实视角,其实电影的大部分镜头,也只能拍到棺材的4个面:顶部和底部各一面,演员头部位置一个面,以及一边肩膀靠着的一个面。
即使是少量腿部推拉镜头,最多也就5个面,这还是非常少的镜头,而且这样的镜头棺材也不是完整的,后者说是半棺材,腿部以下的位置是没有木板的。
当然,这样的拍摄是方便,演员的压迫感也小,对于表演有好处,但是,对于灯光的要求就非常高。
拍摄时周围必须是黑色的,无任何非剧组的光源进入。
这也是为什么林枫他们只需要一个很小的摄影棚,因为他们是用黑布将摄影棚弄成了一个更大的棺材。
唯一的光源必须是道具棺材里发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