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人正说的火热,又有几个商人围了上来。
“给我也带点,要容易存活的树种。”
“也给我带点!”
“我也要……”
场面越来越热闹,到最后,走商干脆决定运一批树种回来,没准还能大赚一笔。
随着商人们纷纷去往北夏各地收购树种子,南阳道士算卦的消息也被传了出去。
一时间,信或不信的人,都纷纷开始跟着培育树苗。
这效果正是宋应知所想要的,若单单只种树,并没有什么效果。
要不了几年,他调任南阳,百姓们的就会淡忘自己的成果,继而开始新一轮的砍伐。
为了不让自己种的树还没长大就被霍霍,宋应知决定采用作法的方式让百姓们心生畏惧。
并趁着大家都信以为真时,制订了一条新令:
不得私自砍伐粗树,上山砍柴只得拾取枯枝或砍取树木分支,违者杖二十。
这则告示刚贴出来时,百姓们并没有多大的感觉,毕竟南阳境内多年未生长树木,他们大多都是靠着焚烧稻草麦草和玉米杆子、玉米芯等做饭。
今年天灾严重,山上的枯草都被百姓们捡回家烧火做饭。
到现在,去年存的稻草也到见底的时候。
水和粮食的问题解决了,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。
宋应知听到百姓们的诉求后,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。
南阳现在没钱,从外面运石炭进来成本过于高昂,百姓们也买不起。
但若不解决用火问题,他们就只能啃生红薯,吃生米。
这天,宋应知还在抓耳挠腮想办法时,马推官急急忙忙进来禀报:
“大人,最近城内的柴和稻草的价格疯长,比粮食还贵!百姓们已经买不起柴火了。”
“知道了,本官正想办法呢!”
宋应知无力回道,这到底是谁说中原富饶的,要啥啥没有。
不得已,他再次把主意打到石炭上,“马大人,你叫上几个人,咱们出去一趟。”
原来的世界里,他只记得河南的煤矿产量第二,但并不记得具体分布在哪里。
所以想要找到石炭,就还是得老办法,一处一处的找寻。
然而这次,宋应知运气不怎么样,他带着宴庄等人把南阳盆地转了个遍,都没找到石炭的踪迹。
再这么无厘头的转悠下去也不是办法,这天,这天,一行人到达沘水县令后,马推官终于忍不住说道:
“大人,咱们已经出来大半个月,府衙的事又堆了不少,要不咱们回去吧。”
天气本就炎热,除了田间浇水的农民,没有一个愿意在外头待着的。
宋应知抹去脖子上的汗水,迟迟找不到石炭的下落,让他心中倍感焦虑。
“马大人,你先带着几名衙役回去吧,我有宴庄跟着就行。”
这……
上司没走,马推官哪敢先溜,他连忙劝阻:“大人,这石炭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寻到的,咱出来的时间够久了,也该回府衙了。”
离开府衙太久的确不太好,现在南阳没有通知与通判,好多事都得他亲自处理。
无奈之下,宋应知只得拉住缰绳点马头:“走吧,回南阳。”
见知府大人不再坚持,众人心中暗暗松了口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