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让这个双语标准更好地实施,也为了进一步促进南北文化的融合,王建业还推出了“方言点餐优惠”活动。
顾客只要用南通话或者徐州话点餐,就能享受一定的折扣。
活动推出的第一天,餐馆里格外热闹。
一位操着徐州口音的顾客走进店里,大声说道:“老板,来份徐州地锅鸡,多放点辣椒!”服务员笑着回应:“好嘞,您稍等!按照咱徐州的口味给您做!”这单结账时,顾客发现因为用徐州话点餐享受到了优惠,开心地说:“这活动有意思,以后还来。”
一位南通当地的老奶奶带着小孙子走进店里。
小孙子用稚嫩的南通话说:“阿姨,我要吃蟹黄包。”
服务员微笑着说:“好个小囡,马上就来。”
因为用南通话点餐,他们也获得了折扣。
老奶奶高兴地说:“这活动真好,让我们南通话也派上用场了。”
随着双语服务标准的实施和“方言点餐优惠”活动的开展,餐馆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好。
顾客们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菜肴,还能感受到南北文化碰撞融合的独特魅力。
南通本地的员工和徐州来的后厨师傅们合作也越来越默契。
后厨师傅们在做菜时,会更加考虑南通顾客的口味需求,同时也会巧妙地保留徐州菜的特色风味;而服务员们在与后厨沟通时,也多了一份理解和耐心。
在一次日常的聚餐中,大家围坐在一起,谈论着这段时间的变化。
老陈感慨地说:“以前我就一门心思按老方法做菜,没考虑到南通这边的情况。
现在通过这些活动,我也慢慢理解了。”
南通本地的厨师小王接口道:“陈师傅,您那些徐州菜的做法真不错,我们也跟您学到了不少呢。”
随着时间的推移,餐馆的生意越来越红火。
不仅吸引了南通本地的顾客,还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。
游客们一方面是为了品尝融合了南北风味的美食,另一方面也是想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。
在一个节日期间,一群外地游客走进餐馆。
其中一位游客好奇地问:“你们这双语服务和文化融合做得挺有意思的,是怎么想到的呀”王建业笑着解释道:“我们的员工来自不同地方,有着不同的文化,这些文化碰撞在一块儿,只要处理得好,就能变成独特的优势。
顾客们喜欢,我们也开心。”
餐厅服务员小李在一旁补充道:“我们现在都习惯了这种模式,南北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,感觉特美好。”
游客们听了,纷纷点头称赞:“真是有心了,在这儿用餐不仅吃得开心,还了解了不少文化知识。”
随着餐馆的名声越来越响,面临的挑战也接踵而至。
一些同行看到王建业餐馆的成功模式,纷纷摹仿,推出了类似的文化融合活动和服务。
这让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。
王建业意识到,仅仅靠现有的模式是不够的,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。
他开始思考如何在保持南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升菜品和服务的品质。
王建业召开了全体员工大会,他站在讲台上,神情严肃地说:“大家都知道,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,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。
咱们得想想,怎么在菜品和服务上再上一个台阶。”
老陈率先发言:“老板,我觉得咱们可以把徐州菜和南通菜的一些特色手法结合起来,创造新的菜品。
比如说,用南通新鲜的海鲜,按照徐州菜红烧的方法来做,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效果。”
王建业听了,眼前一亮:“这个想法不错!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主意”服务员小张说道:“我们在服务方面,可以更加个性化。
了解顾客来自哪里,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习惯,提供更贴心的服务。”
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。
会后,王建业和后厨团队开始着手研发新菜品。
经过多次试验,一道名为“南通海鲜徐州烩”的新菜诞生了。
这道菜选用南通新鲜的海鱼和贝类,采用徐州红烧的手法烹制,加入徐州特色的香料,同时巧妙地保留了海鲜的鲜美。
新菜推出后,立刻受到了顾客的欢迎。
一位顾客品尝后赞不绝口:“这道菜太有创意了,既有南通海鲜的鲜,又有徐州红烧的香,味道太棒了!”在服务方面,服务员们会在顾客进门时,通过简单的交流了解顾客的家乡。
如果是北方来的顾客,服务时会多一些豪爽和热情;如果是南方来的顾客,则更加细腻周到。
有一次,一位北方的顾客走进餐馆。
服务员热情地用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招呼道:“大哥,欢迎您呐!咱这有各种特色菜,保证让您吃得得劲!”顾客听了,笑着说:“你们这服务真热情,感觉像回到家一样。”
随着新菜品的推出和服务的升级,王建业的餐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不仅在南通本地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,还吸引了周边城市甚至更远地方的顾客。
餐馆的成功也带动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和归属感。
大家都以在这家融合南北文化的餐馆工作为荣。
年轻的厨师小赵在接受培训时,感慨地说:“在这里工作,不仅能提升厨艺,还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,真的很幸运。”
在一个温馨的夜晚,餐馆里依旧热闹非凡。
柔和的灯光洒在每一张餐桌上,顾客们欢声笑语不断。
王建业站在餐馆的一角,看着这热闹而和谐的场景,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满足。